影响青少年近视的因素大盘点,其中竟然还有性别!?

2022-06-13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20年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已经达到53.6%、小学生阶段35.6%、高中阶段80.5%。


孩子们的“视界”逐渐受到“近视”的侵害,近视防控已经变成全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要做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科学的预防和控制近视了。


本期,先带大家了解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因素都有哪些。


图片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新闻发布会


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因素

有5大方面


1

年龄及发病年龄


近视始发于入学时期,随着学年的升高,近视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视的屈光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近视情况的调查显示:从入学开始,随年龄的增长近视患病率增加、每年屈光度变化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强,眼球壁伸展性强,当然也不排除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本身的增长对近视的影响。


不论是将接受检查的年龄还是发病年龄作为一项独立因素时,都与屈光度进展明显相关,患者年龄越小,屈光度进展越快,且年龄是最主要的独立因素,发病越早,其屈光度进展越快,发展为高度近视眼的机会也越大。



2

性别


近视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调查显示,女生视力低于正常视力概率高于男生;


从视力低下程度的构成比来看,女生中重度视力低下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中所占比例。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男生喜动,更喜欢体育活动、户外活动,而女生大部分更喜欢安静,看书学习时间相对较多,用眼过度疲劳导致,当然也与女生的发育时间比男生要早有一定关系。


3

遗传因素


根据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与近视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近视有一定遗传性,主要指高度近视,屈光度600度以上者,而轻中度近视遗传性不明显。从近视多基因遗传的遗传度特征分析,显示了微效基因的积累效应与近视的形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



我认为近视进展对于遗传因素更多的不是遗传父母的“近视基因”,更多的可能是父母的“近视习惯”,青少年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长,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去学习、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习惯,其中也包括一些不好的用眼习惯,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被“遗传”,不好的习惯也从而影响着孩子的近视情况。


4

不良的用眼习惯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不良的用眼习惯和过度用眼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那不好的用眼习惯都有哪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阅读、写作业、使用小屏幕电子产品等所有距离小于等于40cm)不仅会明显增加近视的患病率,而且会加快近视进展。近距离用眼时间长,眼外肌处于长期压迫巩膜的状态,导致眼轴延长,近视程度也随之越来越深。睫状肌痉挛、调节滞后,视近时处于远视性离焦状态。眼球长期处于远视性离焦状态会刺激眼轴轴向伸长,引起近视的发生发展。简单的说,近距离用眼持续时,眼睛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时间越长眼睛越疲劳,眼睛疲劳程度会进行如果不放松下来疲劳就会产生累积,近视就会快速形成或者快速发展。

“    用眼姿势不正确


用眼姿势不正确具体是指阅读姿势、握笔姿势,两者影响的是眼睛至视物(例:书本、电子产品等)的距离,一方面是距离越近眼睛的调节紧张的就越厉害,眼睛就越容易疲劳,那么长此以往,近视就越容易增长,另一方面是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导致两个眼睛的疲劳程度不一致,产生的结果就是两只眼睛的屈光度出现差异,比如一只眼睛近视一只眼睛却还是远视。


5

不及时戴镜或配戴不合适的眼镜


据研究表明,不及时戴镜则视网膜难以清晰成像,眼轴延长会促进近视的发生发展。


如果配戴的眼镜过矫和欠矫,均因视网膜成像质量不佳使近视发生发展较快。造成模糊的影像信号,使眼对聚焦信号的敏感性下降,改变了人眼对离焦的视网膜模糊像的耐受性触发视网膜神经介质2-视网膜黏蛋白介导的巩膜生长机制,使巩膜护张加速眼轴延长,促使眼球近视化。


参考文献:《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志.2021.01.010》、《国际眼科杂志》


那么如果已经出现了近视并且已经确定是真性近视,就必须要进行矫正,如果不进行矫正或者矫正的度数不准确、配戴习惯不正确都会影响近视进展的速度。



在我们没有了解过影响近视进展的因素之前,以上这五大方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的近视发展速度,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一些想法,或者说发现了一些可以优化的习惯要立刻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来“守护”孩子的“视界”。